本文给大家介绍的是L2TP相关内容,包括L2TP的特点和应用场景。 强烈推荐阅读本文前置文章: L2TP详解(一)
一、L2TP隧道和会话建立过程
在LAC和LNS之间存在着两种类型的链接:隧道链接和会话链接。 隧道链接定义了互相通信的两个实体——LAC和LNS。并且在一对LAC和LNS之间可以建立多个L2TP隧道,隧道由一个控制链接和至少以下会话组成。L2TP首先需要建立L2TP隧道,然后再L2TP隧道上建立会话链接,最后建立PPP链接。所有的L2TP需要承载的数据信息都是在PPP链接中进行传递的。 会话链接复用在隧道链接之上,用于表示承载在隧道链接中的每个PPP链接过程,会话是有方向的,从LAC向LNS发起的会话叫做Incoming会话,从LNS向LAC发起的会话叫做Outgoing会话。 总得来看,在L2TP中,总是先有隧道,后有会话。LAC和LNS之间可以建立多条隧道,每一条隧道又可以承载多条会话。
二、L2TP三种场景区别
在上文中,我们介绍了L2TP三种场景,分别是是NAS-Initiated VPN、LAC-Auto-Initiated VPN和Client-Initiated VPN。这三种场景区别如下:
项目 | Client-Initiated VPN | NAS-Initiated VPN | LAC-Auto-Initiated VPN |
---|---|---|---|
协商方式 | L2TP Client和LNS协商建立L2TP隧道和L2TP会话,建立PPP链接 | 接入用户使用PPPoE拨号触发LAC和LNS之间协商建立L2TP隧道和L2TP会话,接入用户和LNS协商建立PPP链接 | LAC主动拨号和LNS协商建立L2TP隧道和L2TP会话,建立PPP链接 |
隧道和会话关系 | 每个L2TP Client和LNS之间均建立一条L2TP隧道,每条隧道中仅承载一条L2TP会话和PPP链接 | LAC和LNS的链接可以存在多条L2TP隧道,一条L2TP隧道可以承载多条L2TP会话 | LAC和LNS之间建立一条永久的L2TP隧道,且仅承载一条永久的L2TP会话和PPP链接 |
安全性 | LNS对L2TP Client进行PPP认证,安全性较高 | LAC对接入用户进行认证,LNS对接入用户进行二次认证(可选),安全性最高 | LAC不对用户进行认证,LNS对LAC配置的用户进行PPP认证,安全性低 |
回程路由配置 | LNS上会自动下发UNR路由,指导回程报文进入L2TP隧道,无需手动配置 | LNS上会自动下发UNR路由,指导回程报文进入L2TP隧道,无需手动配置 | LNS上需要手动配置到目的地址为网段的静态路由,或者在LAC上配置easy-ip方式的源NAT |
地址分配 | LNS直接给用户下发地址 | LNS直接给用户下发地址 | LNS为LAC分配地址 |
三、L2TP控制消息和数据消息
在L2TP隧道和会话的建立过程中,存在控制消息和数据消息两种大的消息类型。 控制消息用于隧道和会话连接的建立、维护以及传输控制,位于隧道和会话建立过程中。控制消息的传输是可靠传输,并且支持对控制消息的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。控制消息又分为控制报文和会话报文。控制报文用于建立、拆除和维护隧道,会话报文用于建立和拆除会话。 数据消息用于承载用户的PPP链接数据报文,并在隧道上进行传输。数据消息的传输是不可靠的,若数据报文丢失,不予重传,也不支持对数据消息的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。 L2TP各种类型的控制消息和数据消息如下表所示:
四、L2TP认证方式
(一)NAS-Initiated VPN
在NAS-Initiated VPN中,L2TP可以对用户进行两次PPP认证,第一次发生在LAC侧,第二次发生在LNS侧。只有一种情况LNS侧不对接入用户进行二次认证,即启用LCP重协商后,不再相应的VT接口上配置认证。这时,用户只在LAC侧接受一次认证。
(二)LAC-Auto-Initiated VPN
在LAC-Auto-Initiated VPN场景中,LAC侧不对用户进行认证,只在LNS侧对LAC配置的用户进行PPP认证。
(三)Client-Initiated VPN
在Client-Initiated VPN场景中,在LNS侧对用户进行PPP认证。
(四)LNS二次认证方式
对于LNS设备而言,对LAC用户信息的处理有以下三种方式: 1、LAC代理认证:相信LAC是可靠的,直接在LAC发来的用户信息进行认证。 2、强制CHAP认证:不相信LAC,要求重新对用户进行认证。 3、LCP重协商:不仅不相信LAC,还要重新发起LCP协商,协商MRU参数和认证方式。 在上述三种方式种,后两种方式被称为LNS二次认证,若LNS配置二次认证而PPPoE Client不支持二次认证,将会导致L2TP VPN无法建立。 原创不易,转载请说明出处:https://blog.csdn.net/weixin_40228200/article/details/119361305